11年摄影培训经验
8000+摄影培训学员收益
服务热线 / Service Hotline
18037800806中国 • 河南 • 郑州
二七区陇海路紫荆山路交叉口方圆创世A座1802
电话:18037800806
微信:18037800806
邮箱:710767125@qq.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5 11:00:40
微距”意为在较近距离以大倍率进行的拍摄,人眼往往对近于15cm的物体就看不清了,
而专业微距镜头的光学校正按近拍的需要进行设计。按德国的工业标准,成像比例大于1∶1的称为微距摄影范畴,右图“蒲公英”示意出在底片上与景物等大的图像。美国《当代摄影词典》中的定义是这样解释的∶“通过相机拍摄1∶1或更大影像比的摄影”。这里我们所说的比率指底片影像大小与实物之间的比例关系,35毫米相机标准镜头最大拍摄比率为1∶10。事实上在摄影界国际公认的说法是,拍摄1∶1~1∶4左右影像比的都属微距摄影,而达到10∶1~200∶1则属显微摄影。
摄影法则编辑
1.按照被摄体比例放大到5倍左右;
2.一般情况下使用不大于f16的光圈;
3.使用浅景深是必不可少的;
4.建议装上近摄镜;
5.在自然环境中风的影响很大,注意消除其对拍摄的影响;
6.稳定的三脚架是必须的;
7.多云但明亮的天气尤其适合微距摄影[1
微距摄影是区别于常规摄影的一种特殊的摄影方法,微距摄影是在近距离拍摄有关物体,
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
并可以得到比原实物大的影像,放大倍率是1以上。常见的方式有:
1.使用微距镜头
2.使用倒接方式
3.使用对接方式
4.使用接写环
5.使用蛇腹
在购买一只带有微距功能的镜头时,它的微距档(Macro)不是用最近拍摄距离表示而是用放大率表示的,如1∶4等。人们俗称MacroIens为“微距”镜头,但微距镜头不一定在“微”近距离范围内来进行拍摄,有些变焦镜头在长焦端(或短焦端)设立微距档,而有的变焦镜头可在所有焦距范围内进行微距摄影。正确的叫法应称为“巨像镜头”,而“micro”才是微小的意思,如“Micro Scope”为显微镜。
近距摄影是一门学问,它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照片集
微距摄影照片集 (12张)
1)使用专门的微距镜头,价格较高但成像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2)带微距档的变焦镜头,这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使用起来方便灵活,业余爱好者大多使用这种方式。然而微距档设在变焦镜头长焦端与短焦端拍出的影像是有区别的。
3)使用接圈,通过增加镜筒的长度来改变像距,达到放大的目的,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当像距增加到二倍焦距处,影像与实物等大。由于接圈使用时放在镜头后面,一是不够灵活,二是影响曝光量,在翻拍1∶1幻灯片时常用这种方法。
4)与接圈原理相同的是使用可以伸缩的近摄皮腔,它比固定长度的接圈灵活且延伸量大,可以达到10∶1影像比的拍摄,此种方式可以拍摄出很好的作品,特别是在进行花卉或昆虫摄影时使用。
蒲公英
蒲公英
5)最廉价的方式是使用“近拍镜”,用法是拧在镜头前面,通过缩短拍摄距离实现微距摄影的目的,由于是单透镜进行的附加,改变了原来的透镜组合,会引起球面差和畸变,使影像边缘质量降低,在操作时需缩小光圈。
6)有经验的人士可以将镜头反过来倒装到机身上,首先要将调焦拨至近距离,操作时只能通过前后移动来观察对焦,标准镜头反持可以达到1∶1。
微观摄影将平时不引人注意的细部巧妙地浓缩为抽象的图案,大多数爱好者都有曾背负着沉重的器材追寻过壮丽的风景,其实当我们用微距镜头对准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时,我们的视野同样可以出现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扩展的视野中一切都将值得我们驻足和凝视。
另外,说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消费级数码相机很容易实现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的严格定义应该是这样的∶微距摄影指照相机通过镜头的光学能力,拍摄与实际物体等大(1∶1)或比实际物体稍小的图像。例如你要拍摄一朵直径为21.6mm的花朵,它能填充35mm胶片(斜线长度为43.3mm)的一半面积。在照片中,花朵被放大的倍率为43.3∶21.6即2∶1(2倍)。微距摄影的放大倍率通常在1倍到50倍之间,严格来说应该在1倍到10倍之间。
其实微距镜头在设计时是允许镜头离胶片(或CCD)更远些,如果想得到1∶1的放大倍率(也就是在胶片上成像的大小与实物等大),就需要镜头中心至胶片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一般的传统相机镜
头焦距长,除专用的微距镜头外,一般的镜头不会设计在调焦时镜头离成像机太远。
小DC由于感光器件面积很小,所以镜头的实际焦距很短。一般广角端的焦距只有几毫米,所以在设计时让镜头稍微远离CCD就可得到不错的微距效果,在机械设计上也是非常容易,所以小DC的微距功能比传统相机容易实现。
相机系统
其实相机牌子的选择并不太重要,因为现时差不多每一个大相机牌子都有生产不同焦距的微距镜头及其它配件。反而相机类别则较重要。
一般而言,135单镜反光机是相当适合拍摄微距提材。
比较理想的微距拍摄装备
比较理想的微距拍摄装备
而rangefinder(连动测距)类型相机由于视差问题以致viewfinder(取景器)并不能反映镜头所摄的影像(即取景误差),常见的镜头亦不能作近距离拍摄,因而并不适合。至于较大片幅如120机,由于片幅较大,即使所用镜头能摄得与135机同样放大率,其所摄进画面的面积亦较大,先天有不足的地方。举例如用135机拍摄1∶1的对象,你便会将一个24mmX36mm的景物填满整格菲林。相反如你用120机6x6片幅的话,你便只能用56mmX56mm的景物填满菲林,放大相片时便"好像"是放大率不足了。
虽然135单镜机有先天上拍摄微距的优点,但假如你并不需要拍摄很细小的对象,其它片幅相机亦无不可。始终摄影并无单一准则。例如现时很多的便摄机都有一个近摄模式,如拍摄较大的对象如大型花朵都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现时已相当流行的数码相机,由于CCD感应器的面积较小以及所用镜头的真正焦距较短(有的甚至仅为数个mm),所以很容易提供微距功能。
脚架
由于微距拍摄是用上了较高放大率,故有将手震“放大”的效果。加上微距拍摄时的“失光”问题,故脚架在拍微距相片时亦相当重要。现时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牌子的脚架可供选择,但我们建议不应在此环器材上太吝啬,毕竟一枝优质脚架是可以用上很多年的。建议选购时要考虑下列各点:
脚架扎实程度,包括各关节的结实度及长期使用的耐用性。
重量,由于微距拍摄很多时要远赴郊外地区,这点十分重要。
折合时的长度,脚架收起时如果不太长,是可以收到背包中,对户外拍摄相当方便。
全开时的高度。脚架完全伸展时太矮,对某此拍摄环境是很不方便甚至难以拍摄的。但个人经验认为拍摄微距并不需要很高的脚架,大约有1.3-1.4米便已足够。但若脚架有其它用途时就要详细想清楚个人拍摄习惯。
脚架三枝脚都开了时最低拍摄高度。要注意的是虽然有很多脚架都有低角度设计,但低角度设计要配合短中轴使用,否则低角度时脚架中轴会顶到地面,未必真的能降低拍摄高度。不过低角度亦有其用途,就是在崎岖的拍摄环境中提供更有弹性的脚架角度。
现时亦有小部份脚架有专为微距的设计,但此种设计很多时都会增加脚架重量。在一得一失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先多作拍摄再了解自己个人的需要以免浪费。
在微距拍摄中,云台的选择比脚架更重要。在多种设计中,个人认为自由云台(Ballhead)会比较方便。但即使是上千元的云台,在微距时仍会有锁紧后轻微移位的情况,廉价脚架头问题就更严重。在选购时,可以多参考其它影友建议。
摄影豆袋
摄影豆袋是摄影专业人士近几年在微距摄影场合普遍使用的工具,可以作为脚架的替代和补充。摄影豆袋是
摄影豆袋
摄影豆袋 (3张)
用布缝制的小袋子,内填充黄豆或类似颗粒物,由于袋子的形状可随意改变,因此作为固定相机的自由云平台,起到稳定作用。在许多场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脚架无法使用,只能采用摄影豆袋代替:
1)微距拍摄时,距离拍摄物太近,无法放置脚架,只能使用体积较小的摄影豆袋作为稳定平台,或者是支点;
2)拍摄地形狭窄、高低不平,无法放置脚架,只能以石头、树干、栏杆等作为支点,以摄影豆袋充当相机坐垫。
3)在登山的场合,脚架太重,不便于携带,而豆袋重量轻,携带更方便。
市场上的摄影豆袋分为传统豆袋和轻质摄影豆袋,传统豆袋采用黄豆填充,颗粒较大,不利于形状调整,重量在1、2公斤,而轻质摄影豆袋采用高分子泡沫颗粒填充,形状调整方便,重量在200克左右,便于携带,建议影友优先考虑。
镜头及镜头配件
1)微距镜头
微距摄影镜是指无需安装近摄镜、近摄接圈或近摄轨道皮腔等近摄附件就能用来微距或近距摄影的专用摄影镜头。
各种不同的微距镜头
各种不同的微距镜头
理所当然,微距镜头是最佳选择。市面上微距镜头的选择并不算少,基本上各相机制造商都会有标准(50-60mm),中距(约90-105mm),及长距(180,200等)可供选择,较全面的制造商亦有为伸缩皮腔(bellow)而设计的专用镜头。加上大型独立镜头制造商亦有提供。由于微距镜头的用家一般较为严格,而制造商亦相当重视微距镜头,故各款微距镜头的质素都不会太差。不同镜头的分别当然是有,由于微距镜头并不便宜,大家可参详其它影友的意见再花钱购买。
微距摄影镜头是以专门拍摄微小被摄物或翻拍小画面图片为目的的摄影镜头,这种镜头的分辨率相当高,畸变像差极小,且反差较高,色彩还原佳。微距摄影镜头在近摄时具有很不错的解像力,可在整个调焦范围内保持成像质量不发生太大的变化。
一般的摄影镜头主要用于拍摄通常摄距内的景物,它不能直接用来近摄。利用一般摄影镜头近摄,是需要在镜头上加装近摄镜、近摄接圈或近摄皮腔等近摄附件后方能进行,但一般摄影
增距镜
增距镜
镜头加装了近摄镜、近摄接圈或近摄皮腔等近摄附件就处于“近摄”状态,就无法迅速从“近摄”状态回到普通摄影状态,就是说,用一般摄影镜头加装近摄附件的办法,难以交替进行近距摄影和普通摄影。而微距摄影镜头则不同,它的近摄不依赖别的近摄附件,全部近摄操作都在镜头自身上进行,它可在近摄至无限远之间连续调焦从而能从近摄状态迅速调速至普通摄影状态,这为摄影者交替进行近距摄影和普通摄影提供了方便。
微距摄影镜头一般有两种结构。一种微距摄影镜头采用内置伸缩镜筒的结构,另一种采用变换镜头内光学镜片组前后位置的结构。前者在普通摄影时,摄影者只要旋围镜头调焦环就能进行正常的调焦,如果想近摄,只要把已旋围至近调焦处的调焦环继续旋转,就能把镜头的整个光学系统随同内置的镜筒同步前移,从而使像距增大,达到近摄的目的。
增距镜
增距镜
如要在户外拍摄自然生态,建议应选中距甚至长距镜头。原因是当微距拍摄时,镜头距离主体往往是相当接近,小昆虫容易被吓走之外,影花草时脚架及身体亦很易踫倒主体或其旁边的东西。较长焦距的镜头能将相机拉远一些,故拍摄较为容易。(例如用50mm镜头影1∶1放大时,镜头距离主体只有数吋远,户外拍摄时的难度可想而知。)当拍摄一些较为敏感的昆虫时,就有可能连中距镜头亦很难拍摄,这环境下长焦镜就有优点。可惜是,长焦微距镜往往非常昂贵(近万元级),而且浮动镜片设计亦令很多长焦微距镜于微距时的有效焦距降低,而令对焦距离变得较短,购买时候要留意。要求不高或预算有限时,其实增距镜亦是一个方法。
市面上亦有变焦微距镜。虽然这类镜头未能提供1∶1放大率,但以Nikon75-180Macro为例都有1∶1.3左右,算是相当不错。由于变焦镜在拍摄生态时有很大的灵活性,如预算许可的话绝对值得。可惜是此类镜头并非每一家制造商都有提供。
2)微距环
跟据镜头公式:(1/U)+(1/V)=1/f(当中U为主体至镜头光学平面的距离,V为镜头光学平面至菲林的距离,而f则是镜头焦距)
如果能提供足够的V(又称延伸,即镜头光学平面与菲林的距离),每一枝镜头都可以拍摄近距离对象(即微距景物)。事实亦如是:虽然一般镜头并不提供很大的延伸,但只要接上微距环,亦能拍得微距景物。
3)近摄滤镜
近摄滤镜可谓最方便的微距配件,只须加在镜头前便可获得微距效果。一般以号数表示,号数愈大即放大效果愈大。一般+3的近摄滤镜加在50mm镜头前约可摄得1/2X的放大率;而不同号数的近摄滤镜是可以加在一起使用,其号数亦会是两块加在一起(当然,加得愈多光学质素下降得愈快)。
加了近摄滤镜之后,镜头只可在一个很少的范围对焦,而由于近摄滤镜设计比较简单,对光学质素影响亦较大,在使用时可将重要的主体放近相片中央能令质素表现较好。有一种多镜片组合成的近摄滤镜,能提供较佳质数。但高售价之余在本港亦难得有售。不过可能大家都会留意市面上有很多供数码相机或DV使用的配件,其中有供近摄用的配件便是这类产品。可惜是售价很高及尺寸未必配合相机镜头使用。
4)倒接镜头
另一个便宜微距的方法是使用倒接环,将镜头滤镜环一边接到相机上。此方法能提供较佳的光学质数,以及无须失光。问题是倒接后的镜头几乎是对焦在一点之上,而且相机没有了光圈控制,须要收细镜头光圈测光,拍摄生态相当不便。
使用倒接环时,主镜头的焦距越短,得到的放大率越大,一般来说都会用标准或更短焦距的镜头。
5)其它
微距拍摄在镜头一环的变化相当多,比较常用得还有使用伸缩皮腔的微距镜。这种组合可以拍得更加大的放大比率,但装置比较麻烦,户外未必合用。
书本上亦有介绍使用两枝镜头叠在一起以得到更大放大比率,又或是使用电影镜头接上相机等等。如对这些特别的方法有兴趣的,可以参阅有关书本。
闪灯
当环境黑暗而难以使用脚架时,闪灯是拍摄的唯一方法。一般TTL闪灯再加上引线是可以使用的,亦不须要作特别调较亦可得到理想效果。当然要得到自然效果,平衡背景光等问题就需个人经验以作配合。
微距使用闪灯其实是相当高深的技术。要简化计算,使用TTL闪灯是最方便的做法。不过要注意的是机顶闪灯位未必适合,因为视差问题可能令闪灯的光线射不到要拍摄的景物。一般影友会使用离机闪灯的方法,但这便需要TTL闪灯线(相当贵)及闪灯座配合使用了。而理想及自然的闪灯位置亦须经测试及经验配合。
其实手动闪灯亦可使用。基本上可将闪灯设于较小输出的手动模式,再于不同放大率拍摄试片以决定应用的光圈,则以后亦可用同一设定拍摄。理论上,于不同放大率所用的光圈应大致相同,所以实际应用应不会太复杂。
使用一般闪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机顶闪灯位置并不适合微距使用,除了光线太正面以外,更有闪灯不能对准主体或被镜头挡着闪灯光线等问题。而使用手动闪灯时更要注意不同的闪灯位置是需要不同的光圈值的。而闪灯则不需要太大的输出,因微距的拍摄距离相当短,大输出的闪灯反而有火力过大的问题。如使用TTL闪灯,则有可能距离太短而TTL系统未及切断电流而令曝光过度,若所使用的菲林速度快的话问题便更大,所以要留意闪灯及相机的指示灯。
至于闪灯位置问题,可以自行制作或购买简单的闪灯支架便解决。
至于环型闪灯则是专为“微距”而设计的。但其“微距”的主要用途为翻拍而设,所以由环闪灯所拍摄的相片光源较为平板。当然,环型闪灯无疑为最方便的微距方法。
其它辅助器材
拍摄微距有很多不同的配件,不同大师亦有自己不同独特方法。以下简单列出一些较多书本或前辈介绍的配件:
黑咭:有风时可以作为挡风之用,亦有影友用以作为所影景物的“背景板”,以简化背景。
闪灯支架:由于机顶并非理想闪灯位置,故另设闪灯位置是有需要。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闪灯支架,亦有影友自制。
对焦座(Focusing Rail):将对焦座固定在脚架上,再将相机固定在座上。对焦座提供了一个机械结构将整个相机移前移后。由于微距摄影很多时都要将相机前后移动,此配件很有用。但需注意对焦座的重量以及结实程度∶不结实的对焦座有机会增加相机震动机会。
反光板:用反光伞来漫射光线,可以较自然的补光方法为在暗位的昆虫补光。有些反光板是专为微距设计,当中有一个空位让镜头伸出来。在拍摄大物体时,这使用起来非常简便。在这个图样中我就使用了反光伞。一旦设置好了主体,你必须确保平衡照明,这有助于表现细节。第二次检查有没有出现多重阴影。一旦你确定照明设备的位置放置情况没问题的话,开始对物体测光读取。
光伞:为强烈阳光下的景物创出散射光源。
大胶碗:碗底开孔以伸进镜头,用以盖住对象制造散射光源。
快门线:必须品。
菲林
通常使用正片能对曝光及颜色有较大控制。由于微距摄影一般要求使用细光圈(以增加景深),长镜头,但却会遇上风及怕人的小昆虫,所以高速菲林是有其好处。当然,若掌握了外摄技巧,则亦可使用较慢菲林以获得更小微粒。每人有不同的创作要求,所以使用彩色负片或黑白菲林都不是问题。现代很多数码相机亦有相当好的微距效能,亦算是菲林以外的一个好选择。
技巧要点编辑
一、学会控制光线的方向和质量:
对于阳光下拍摄时光线的处理上我个人觉得首先是要避免过于刺眼的直射光线,我们应该尝试正确选取从逆光方向接近目标,这样做一方面是可以避免人的阴影对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所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补光,逆光角度下的拍摄常常是可以降低顺光下的大反差效果,得到我们想要的光影效果,这样也可以解决强烈的阳光直射下带来的高光溢出问题,以及光线过硬导致拍摄的照片色彩过于干涩的问题。
二、恰当的突出细节特征:
为了能够,保留更多的细节,使得画面中噪点的数目能够减少,微距拍摄之前期我们需要向右曝光。当然,向右曝光这个也是有个限度的。对于普通拍摄来说的话也就是+1/3--2/3ev,主要关键在于控制高光部分不溢出为准。对黄色及红色另当别论。那是相机的缺陷,其次需要合理的相机iso,因为过高的ISO带来的后果就是画面上过于粗糙,噪点太多,不利于被拍摄物体细节表现,何况拍片的时候不是为了测试相机,挑战iso限度。
三、学会正确选择焦平面:
焦平面是微距拍摄初学必须经历的一个练习过程。微距摄影和普通的摄影相比较也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微距拍摄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在近距离,拍摄的物体成像较大,清晰范围本来就小,所以能够在拍摄的时候抓取到很多被拍摄物体的细节
用你最大的努力去聚焦
拍摄微距照片,诀窍就是聚焦要精确;因为微距照片的清晰焦点范围很小,只有1英寸的很少一部分。例如,拍摄花朵上蜜蜂的微距影像,必须确保蜜蜂精确聚焦清晰;假设从镜头到蜜蜂的距离变化了哪怕不到1厘米,都会失去清晰焦点。因此,在拍摄奇妙的微距照片过程中,聚焦是极折磨人的。
一般自动对焦在微距的用途相当有限。因为当你用自动对焦对好以后,再构图时你已经移动了相机,而对焦亦已经不同。当然最先进的多点对焦相机闪可以解决此问题。
正确的对焦方法是先在镜头上设定大约的放大率,接近主题,构图,再对焦。
紧记的是:先粗略对焦,再构图,再精确对焦。因为若你用自动对焦或对焦指示或裂像对焦而将主题放在画面中央先对焦,当你移动相机时,对焦位已经不同。即使你能保持相机/镜头与主题的距离(极难做到),由于三角关系,在非中央的主题的在中央的主题对焦点仍是不同的!
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
由于拍摄微距景物手震的影响比一般情况明显得多,除了上下左右的震动被"放大"了外,亦会影响前后对焦;但另一方面由于要得到大景深而要收细光圈;所以如是拍摄静物,脚架是最佳的固定相机方式。
如要拍摄昆虫等会动的东西,其难度相应较高。小心使用的话,脚架仍是可行。但若要使用手持,则需注意当时所用的快门,及拍多些菲林以增加成功机会。当然,高速菲林可以帮助提高快门速度。
在户外拍摄,即使用上脚架仍要注意风的问题。很多拍摄主题都很容易被风吹动,这时除了等以外亦可用对象挡风。从前有些影友会带备黑卡雨伞等以作此用途。
使用你能承担得起的最好的镜头
摄影说到底只不过是物体在胶片上成像而已,静态情况下,在光路上对成像起决定因素的就是镜头的素质。一只好的镜头可以在单位面积内表现更多的细节,边缘成像质量与中心相差很小,并且没有明显的色散。微距镜头是拍摄微距的最佳选择,各个品牌的微距镜头都毫无例外地拥有非常高的成像质量。如果对像场是否平直有特殊要求的话,微距镜头更是唯一的选择。
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成像来说,镜头无疑是重要的,论坛中很多朋友也热衷于讨论各种镜头的成像差异,但真正把手中镜头发挥出极至的并不在多数。比较不同镜头的素质、甚至要用某款镜头挑战其它,起码要把自己的镜头用好才是。做个简单的算术(也许过于简单了,用不着深究),假如镜头A的实际质量是5,B的实际质量是4,A的使用者发挥了70%的像质,而B的使用者更加细心,发挥了95%,最终的结果还是B取胜了。所以这种比较不能真正说明问题。打这个比方是想说明∶其实我们很多朋友手中的镜头已经足够好了,只是在技术上提高的余地还很大,花更大的耐心研究一下技术恐怕比更新器材更容易获得成功。
使用稳定的三脚架
微距摄影一般都需要比较慢的速度。以我们熟悉的阳光16法则为例,该法则适用于晴朗天气下无穷远合焦的情况。对于微距摄影来说,当镜头合焦在比较近的距离时,光线在镜头延伸筒内有一定的损失,所以这个法则要修正为“阳光11法则”。也就是说∶在晴朗的阳光下,在拍摄充分照明的近物时,对应于f11的光圈,速度应为1/ISO。对于100度的胶片来说,上述情况下,应该使用1/125的速度。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获得均匀、细致的照片,拍摄微距应该尽量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拍摄的时间大多为清晨和傍晚,多云的天气是最佳选择。比较讲究的摄影师,如果必须在高角度的太阳光下进行拍摄,则有意使用柔光板、遮光伞等设备进行遮挡。何况很多情况下,为了获得更高的放大倍率及特殊效果,还会使用一些额外的微距附件,比如延伸筒、增距镜或者琥珀镜、偏振镜等等。这时实现正常曝光需要的速度就大大降低,根据我的经验,这个速度通常在1/30-4”之间。如果你偏爱使用低感光度的胶片,就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不知道在座的有几位有信心以1/8”手持获得高质量的微距片子,反正我不行。所以,三脚架对于微距摄影来说绝对是必须的。在拍摄了一段时间的微距以后,基本上是没有三脚架就不按快门的。
理论上讲,三脚架越重越好。对于拍摄微距来说,我们必须在重量和便携性上做一个妥协。所以你能抗得动的最重的三脚架是对于你来说最好的选择。如果三脚架本身的重量还不够稳固,在使用的时候还可以附加一些额外的重物,比如石块、摄影包等等。不过必须保证这些附件不能随便晃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顺便提一下,选择微距用的三脚架,除了重量以外,三脚架能否很方便地降低到地面高度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很多情况下,主体的位置是贴近地面高度的。而且重心低的三脚架可以有效减少晃动。
使用三脚架时,尽量不要升高中柱,最好也不伸出最细的腿节,并且一定要确认所有的可活动部位都已完全锁死,任何松动的部位都会把振动放大。选择放置三脚架的位置时也应尽量选择坚固并有一定摩擦力的平面。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在家里光滑的瓷砖地面上,用手向下按压三脚架的云台,几乎所有三脚架都会有一定的滑动。如果在野外必须架在松软的土地上时,应该事先把各条腿都压实,尽量戳到底,有脚钉的最好使用脚钉。使用各种云台或者球头时,应该尽量保证相机、镜头的重心在三脚架的中心线上,这样机身上的振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三脚架吸收掉。
使用细颗粒、形变好的轻质摄影豆袋
微距摄影要求不能有轻微的抖动,在无法使用三脚架的场合,有必要使用摄影豆袋代替。建议使用颗粒细、形变较好的轻质豆袋。拍摄前,将相机放置在摄影豆袋之上,然后将相机调整都最好的拍摄位置。
使用快门线和反光镜锁
按动快门的瞬间动作会使机身产生一定的位移。虽然通过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地减少其影响,但是很难根除,特别是三脚架不够稳定的时候更要小心。如果一定要手动触发快门的话,最好通过某种动作使身体与三脚架、相机形成一个整体。比如∶左手向下压住云台,肘部向内侧夹紧,右手抓紧机身手柄,食指匀速按动快门并且尽量保证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反光镜升起时的振动过程大约会持续1/15秒,所以反光镜锁的适用范围大约在1/30-1/2秒之间。我个人拍摄微距的时候总是尽量使用MLU功能的,即使速度不在上述敏感范围内。对于长焦镜头来说(看到过有人说135mm以上),MLU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不知道有没有人曾经测试过电子快门线和机械快门线的区别,反正我比较偏向于使用电子线,因为总觉得机械动作会产生位移,不过没有足够的证据,也许只是心里安慰而已。
如果机身没有反光镜锁或者快门线功能,可以使用自拍。部分机身在自拍时有反光镜预升的功能,实际效果与反光镜锁相似。使用自拍时不要把自拍时间定得太短,保证相机振动完全停止下来以后快门才会开启,一般4——5秒应该足够了。
使用颗粒细腻的反转片
反转片几乎是职业自然摄影师的唯一选择,其色彩绚丽,质感细腻,拥有负片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次用反转片的朋友,总会“从凳子上掉下来”。
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数码相机的微距能力比较强大——正是因为传感器的大小比35mm胶片小得多。例如,利用小型数码相机(假设焦距乘数为4倍),拍摄上述直径为21.6mm的花朵,它的放大倍率为1∶2,而胶卷照相机需要的放大倍率为2∶1。这就说明,小型数码相机比胶卷相机更容易获得微距拍摄的效果。
当然,小数码机在进行微距摄影时,景深控制力大多很差。
令人心醉的微距摄影
令人心醉的微距摄影 (9张)
1、放大率:
一般微距摄影常用的一个名词,其意思是菲林上影像与实物的大小比例。如1∶2即指菲林上影像的大小为实物的一半。通常微距镜头上都会有放大率的标示。其中一个微距的拍摄技巧是跟据主体大小预先决定大约放大率,预先较好大约的镜头对焦,再接近主体以作拍摄。
2、失光
以对称光学设计的镜头,在没有附加光学组件时,其于微距时失光可以如下公式计算:
有效光圈=镜头光圈x(放大率+1)即于1∶1时,镜头通光量比无限远时少了75%,即有效光圈将为原光圈的2倍,亦即失光2级;而于1∶2时,失光亦达一级。而现代新设计的微距镜很多都是非对称设计的,这时失光的程度便有所不同。不过多数镜头的规格表都不会列出这项资料,要比较的话就需要参考说明书或影友意见了。现时大多相机都有TTL测光,其测光可以自动对镜头失光计算在内,所以实际拍摄时不会影响曝光值。但若要使用没有TTL测光的机身或外置测光表,则需先了解自己所用镜头的失光特性。
以上内容由郑州摄影培训班小编整理发布